中国“走出去”战略大局面临越来越多海外利益受损的案例,培育中国的私营安保力量“出海”从而满足中国企业和公民的海外安全需要,正当其时。之前察哈尔学会在北京发布题为《私营安保公司:中国海外安全的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报告,提出以上主张,并研讨私营安保公司“出海”面临的诸多问题。
由于安全风险低、回报率高的市场早已被西方跨国公司瓜分,很多中国企业将投资方向对准了非洲、拉美等资源丰富但局势经常动荡、西方企业不愿进入的国家和地区。截至今年,中国在境外的企业超过了4万家。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大发展直接带动了中国的劳务输出,截至2014年底,中国在海外的务工人员已经超过100万。
因此,海外务工企业以及在外务工人员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理论上讲,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可以寻求中国政府的领事保护。在现实的领事保护工作中,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13位工作人员每年要处理约4万件领保案件,这种井喷式的需求不是简单增加人手可以满足的。但现实的挑战在于,领事保护高度依赖东道国政府的配合,中方无法掌握主动权,因此实际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东道国发生动荡的情况下,通常无法保证领事保护行动及时有效。
由此,察哈尔学会在其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海外安全治理机制,在急剧扩大的安全需求面前压力巨大,亟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报告进一步建议,在使用军事力量维护海外利益多有不便且政治成本极高的情况下,私营安保公司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安全治理方式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目前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出海”主要是跟着国内企业的项目走,部分与当地的安保力量合作,绝大多数并未在所在国落地。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国内安保企业主要还是从短期的风险和收益角度来考虑。考虑到一些国家的安保力量和当地恐怖组织、犯罪集团有联系,在东道国当地招募的安保人员会存在忠诚度问题。同时,基于沟通和信任的考量,海外中国企业最理想的选择是由中国安保公司从国内招募的人员。
有观点认为,中国安保企业“出海”基本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每年几千名退伍的特战队员完全可以满足需求。“现实情况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人才短缺实际上是国内安保企业拓展海外业务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中国还没有确切的法律条文规定民营安保公司在海外的行为权限范围,比如如何使用、在何种条件下使用驻在国的武器。实际上,不但民营安保公司的海外发展面临法律困扰,现在国内安保业也没有法律授权,更没有规范可循。
“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在海外的持枪问题并不是很难解决。需要重视的是与国外安保公司合作时中方的情报安全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如是说。